设为首页
加入收藏
网站管理

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香业文化 » 香、香文化与文明敬香

香、香文化与文明敬香

宁夏白云香业 2011-05-19 11:07发表
阅读次数 1448
  香,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,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;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,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;既能空里安神开窍,又可实处化病疗疾;既是一种精英文化,又是一种大众文化。

  我国的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。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,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,不禁喟叹:兰,当为王者香,今乃独茂,与众草为伍!遂停车抚琴,成《漪兰》之曲。孟子曾言:香为性性之所欲,不可得而长寿。他不仅喜香,而且阐述了香的道理,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,是人本性的需求。从魏晋时期流行熏衣开始,上流社会就将焚香视为雅事,把爱香当作美名,相沿成习。唐宋以后风潮更胜,不仅是民间,官衙府第也处处用香,甚至接传圣旨和科举考试之时也要专设香案。
  转自:宁夏海原县白云香厂(www.baiyunxy.nev.cn)
  如果说香品和香具的发展与运用是香文化的外形身躯,那么,儒释道传统文化以及人们对香的心灵感受、认识与鉴赏,则是我国香文化的精神内核。从《诗经》、《史记》到《红楼梦》,从《名医别录》、《洪氏香谱》到《本草纲目》、《香乘》,历朝历代的经典著作都有对香的描述和记录;从刘向、李煜、李商隐、苏轼、黄庭坚、陈去非,到朱熹、文征明、丁渭,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……

 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写有《香界》一诗:


幽兴年来莫与同,滋兰聊欲洗光风;
真成佛国香云界,不数淮山桂树丛。
花气无边熏欲醉,灵芬一点静还通;
何须楚客纫秋佩,坐卧经行向此中。

  宋代陈去非的《焚香》一诗云:


明窗延静书,默坐消尘缘;
即将无限意,寓此一炷烟。
当时戒定慧,妙供均人天;
我岂不清友,于今心醒然。
炉烟袅孤碧,云缕霏数千;
悠然凌空去,缥缈随风还。
世事有过现,熏性无变迁;
应是水中月,波定还自圆。

  宋代文豪苏轼的《和鲁直韵二首》云:


四句烧香偈子,随风遍满东南;
不是文思所及,且令鼻观先参。



万卷明窗小字,眼花只有斓斑;
一炷香消火冷,半生身老心闲。

  我们从这些传世的诗句可以看出,我国香文化的积淀是多么的深厚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我国的香随同佛教一起于公元六世纪传到了日本,中国的香文化据说是由唐代的鉴真大师传到日本的,发展至室町时代(1333—1573),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香文化———香道。香道是以乐香为基本的艺道,讲究严格的礼仪与专业的技艺,她与茶道、花道一起构成日本传统的雅道。茶、花、香在茶室这一特殊的场所,得到了协调统一的发展,人们从中共同体味的是一份闲寂、优雅,追求的是和敬清寂静妙求真心安自健康的境界。日本香道主要有三条西派、志野派、峰谷派,传衍至今。

  据传为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的《香之十德》,称赞香的好处有:

  感格鬼神,清净身心,能拂污秽,能觉睡眠,静中成友,尘里偷闲,多而不厌,寡而为足,久藏不朽,常用无碍。

  通过以上的介绍,可以得出如下结论:香虽细微,却能集宗教、艺术、医疗、休闲、生活日用诸功能于一体,我们从中正可以体味天台宗所阐扬的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的道理。

  一百多年来,中华民族积贫积弱,亟于通过革命斗争,推翻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、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,因而对宗教、对大多数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严重的摧残。诸如香文化之类的东西完全被当作迷信或封资修扔到垃圾堆里去了。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,政治走向开明,经济高速发展,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,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,但环境破坏、生态失衡、贫富差距加大、人际间疏于交流、精神空虚、道德沦丧的问题日益突出,痛定思痛,当今有越来越多的人迫切地需要宗教给予精神的支撑,需要象香文化这样的传统文化的滋养。因此弘扬香文化,实践和发展香文化,既为时代之所需,也为经济、文化条件所允许。

  从大陆佛教来说,二十多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,这对于推动整个香文化的恢复和发展,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但从佛教界自身来说,对于佛教的香文化缺乏研究,对于信众香客的入寺烧香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,存在着盲目烧香、滥烧香的现象,不仅给世人造成一种迷信、功利的观感,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。

  在宗教礼仪中,各种香品以其馨香袅袅的特点,常用来清洁环境、烘托气氛,但更重要的是,它们被当作一种载体,用以表达一份虔诚、一份敬仰、一种灵悟净妙之心。可惜入寺烧香的人很多,真正认识香所代表的意义、能用心来敬香的人极少。

  有鉴于此,佛教界一方面应对佛事用香的原料、配方、制作、流通、应用的情况进行调查摸底,对寺院周围的售香情况进行监督,对入寺烧香加强管理,对不法商贩兜售的劣质有害的香和带有迷信色彩的香予以抵制;一方面应指导信众正确认识香和香文化,以及如何礼佛敬香,以提高对香的鉴赏能力,应大力易风易俗,提倡合理烧香、文明敬香。

  礼佛上香有特定的仪式。据《礼佛仪式》记载:礼敬赞德,先须至于香台,端身息虑,思念圣德,目睹尊容,双膝着地,手擎香炉,而举偈言:戒香定香解脱香,光明云台遍法界,供养十方无量佛,闻香普熏证寂灭。也就是说,佛教敬香重在用心,以一瓣心香,通过敬焚有形如幻之香,专申供养,正心诚意,而契入无相净妙的戒香、定香、慧香、解脱香、解脱知见香,从而与十方常住三宝感应道交,如此敬香方能获得最殊胜的功德。

  入寺敬香,一般用线香,只需在每个殿堂前燃香一支或三支,一支寓意一心皈敬所礼拜的佛菩萨,三支寓意为皈敬佛法僧三宝,或礼敬十方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诸佛,或寓意戒香、定香、慧香。不必每尊佛像前都要燃香。各地常见许多香客盛行烧头香(抢在大年初一凌晨入寺烧香)、烧高香(又粗又长的香)、滥烧香(成捆成把的烧香和到处烧香),所用香也是形形色色,且多为劣质有害之香,係用锯末染色加香精配制而成。如此一来,把一个清净幽雅的佛门圣地搞得乌烟瘴气,不仅佛像文物倍受烟熏火燎,而且寺院时有发生火灾之虞,同时还给世人造成一种迷信和不文明的印象,实有损佛教形象,也不符合香文化所体现的精神。现代化学香精类香品之所以能畅行开来,主要由于大多数香客只是把烧香作为礼拜祭祀的仪式。既然不闻香,不品香,只是烧香、看香,也就自然忽视香的用料、配方与品质,而只关注香品外形的美观、烧香的数量、价格的低廉或香味的浓艳了。可喜的是,近年已有不少寺院开始大力推行文明敬香,禁止外来香入寺,而由寺院免费提供三支香。同时鼓励信众以新鲜花果供佛。
  转自:宁夏海原县白云香厂(www.baiyunxy.nev.cn)
  居室礼佛、诵经、坐禅用香,可用线香(可用于掌握时间)、卧香、盘香,也可用熏香,最好是用沉香木、檀香木等天然香料研磨制成,或质量好的合香,但必须质料、制作俱佳;外观上表面匀称,未染色;拿取时不掉香粉、不霑手;点燃后产生的香味清雅耐闻、宁神开窍;不刺眼、不刺鼻;香味的渗透力及持久性强;不含任何化学物品(香精类),有益健康者。用好香不但身体健康,心思也容易寂静,更能表达供佛最恭敬的心意。不要用那些过于浓郁、用花粉制作的香,更不宜用化学香精制成的香。

相关热点推荐
何谓香道?
关于香文化的定义
在日本体味香道意境
中国传统香
珍奇的沉水香木 — 沉
警惕“算命者”给景区抹
现当代时期的香文化
中国最早香器简介
香料的分类
芳香植物精油的提炼
十倍于黄金的香料 —
各类香薰的功效
普陀山千尊观音佛像慈航
熏香的来历与简介
香、香文化与文明敬香
一瓣清香遍法界
天然香料的制取
《永乐大典--医药集》
中国人为何要烧香?
香道的历史
中国焚香文化介绍
隔火熏香的方法
香在生活中的作用
中国古代生活用香的风俗
香品的种类
卫生香的来历与简介
宋元明清:香文化的繁盛
中国古代咏香诗词欣赏
香的由来
黄庭坚·咏香诗词
闻香入道
中国烧香源流简说
香品的鉴别与选择
“百年树木”— 檀香

宁夏海原县白云香厂|白云香业|宁夏白云香业|海原县白云香业|白云无烟香|晨缘无烟香
电 话:0955-2684969   传 真:0955-2684968   邮 箱:nxbyxy@126.com
Q Q:100378284    联系人:李生明  手 机:13895342439  13649566298
网址:www.baiyunxy.nev.cn   地 址:宁夏海原县李旺镇红中湾
Copyright © 2011-2014 www.baiyunxy.nev.cn & www.yuhou.cn All Rights Reserved.